Contact Us
牙周治療與齒列功能重建
牙周治療與齒列功能重建
牙周、牙齒的整合醫療
(原載於 92.7.1. 聯合報)
牙周病是當代牙齒的隱形殺手,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這種牙齒的疾病大多是不腫不痛地,然而等到發現其嚴重性時,卻往往就已經到了牙齒非拔不可的地步。怎麼連牙痛的警訊都沒有,整個牙周組織就已破壞光了而無法挽留呢?
其實,牙周病和我們一般所熟知的蛀牙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過程。牙周組織內的結構層次,會使得牙周病菌在破壞的過程當中,較不容易引發神經的疼痛感。除非是病菌快速大量的破壞形成一般所謂的『牙苞』-也就是化膿的現象,否則患者最多的不舒適感往往也只是牙根鬆動了,牙齒浮浮的,以及刷牙時牙齦很容易出血!
所幸醫療科技的發達,今天的牙醫師有了更先進的診斷工具及方法,不論是在臨床上,放射線方面乃至於基因與生物工程,均可藉以利用及早發現牙周病的問題,而加以處治。而治療的方式,也不再是如同以往只有拔牙一途了;從早期的『開刀治療』如:『傳統牙周翻辦手術』以及『再生導引手術』,進步到今天所發展出的『石英震波非手術療法』,不僅治療痊癒的成功率越來越高,也因非手術免除了開刀及縫合之苦,患者事後的不舒服感則是大幅的降低了!
然則上述的這些治療,主要還是針對著牙根深部之牙周病源的特殊細菌加以清除。也就是將窩藏著致病菌、具感染性的牙周囊袋予以清除,令牙周病菌無法再在其間寄存。然以整個牙周病的療程而言,這種細菌感染的控制往往卻只是整體治療的初始階段。更要緊的是在整個病程中,細菌侵犯所造成的齒列結構的破壞與咀嚼功能的毀損又當如何重建呢?
  1. 當牙周病菌侵蝕牙周組織,會導致牙根周遭的牙床變得比較淺薄-就如同房子的地基流失般。所以牙周病的牙齒,都會『牙根鬆動』,而即便是一般正常的咬合力量也可能無法承受,甚至會因此被『推擠移位』,離開原本的位置。所以牙周病的患者常會抱怨牙齒間的縫隙變大了,再加上部份牙齒的喪失,使得牙齒的排列也變得凌亂了,特別是門牙就像散落開般飆了出來,牙齒變得又長又暴。而此時即便是牙周囊袋感染的問題經由前述的治療控制住了,但移位的牙齒並不會因此而自動回歸原位。這時一方面為了美觀,不希望門牙之間的黑縫影響觀瞻,另一方面牙齒走位了也會減弱上下牙對咬的咀嚼效能。所以在兼顧美觀及咬合功效的考量之下,這些散亂開的牙齒必需施以矯正的治療,將之排列整齊。而不論是裝戴活動或固定式的矯正器,根據美國賓州大學研究所先前的臨床研究,遭受牙周破壞的牙齒在病菌清創徹底之後,藉由特殊的『牙齒矯正』方式來治療,不僅不會因矯正的施力而對原來鬆動的牙根產生更形惡化的負面影響,反而可以讓仍然留存於牙床內的牙周細胞活化起來,藉以加速及加強牙周組織的更新與復建,讓爾後的牙根穩固度更高、預後更好。尤其是配合了『非手術的牙周清創治療』,不必手術開刀切除掉相關的牙周組織,保留住了復原的細胞,更有助於修補好先前受損的牙周傷口。

  2. 而罹有牙周病的牙根若是鬆動移位,也會使得上下牙間的咬合錯位,患者有時會因此而產生『夜間磨牙』的習慣,期以將牙齒上高低不平的咬合干擾點給磨除掉。嚴重時,因著咬合的錯位,甚至可使牙齒所附著的上、下顎骨,也產生結構上的歪斜與功能方面的變異。尤其是上下顎所交會連接的耳前『顳顎關節』,即一般所謂的『咬合關節』,因為結構異位,常會有『疼痛』『喀喀聲響』,乃至於『張口、閉口的不順暢』。更厲害時太陽穴,腮幫子以及頸部兩旁的肌肉,都會有痠痛的現象,而嘴巴更會常常打不太開來。當患者有這類咬合系統的症狀時,在消彌了牙周病菌的感染後,接著還要以咬合板進行咬合的治療,期能藉以放鬆因上下顎歪斜所造成的頭頸部肌肉緊繃,使之能夠回復到正常平衡的對應關係。如此肌肉不再痠痛,咬合關係回歸正常,原本鬆動的牙根也不再要承受過當地咬合力道,整體的咬合效能會因此而有所提昇。
綜所觀之,病菌感染所造成的牙周病,在我們一般傳統上所認知的牙周治療-也就是牙周囊袋的清除工作完成之後,其實還有更多復原性的重建工作是要進行的。尤其是許多先前即裝有固定假牙的患者,在處理完牙周病後,可能又面臨了原有假牙需作更換,否則密合性不夠完整的固定假牙,往往又會成為牙周病復發的一項主因,而整體療效也將會無法維持長久。而不論是從美觀,咬合以及假牙結構的強度與緻密性來看,牙周病治癒後所需要製作的固定假牙,其複雜度要較一般普通的假牙為高。因為這種『牙周假牙』的?復治療,不僅要重行恢復患者往昔原有的美觀與容貌,更要讓這些曾遭牙周病菌傷害過的牙根,能夠再度地擔負起咬合重建後的咀嚼功能。也因此,這種『牙周贋復』的治療是需要更周延、更審慎的事前評估及處理技術,方能確保這些牙周病治療好的牙齒,可以如同正常牙般的使用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