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相輔併行的治療模式*
|
(原發表於中華民國臨床口腔矯正醫學會年鑑 1999 年版)
|
『牙周病治療』與『牙齒矯正』在乍聽之下似乎是兩個交集甚少,甚或性質迴異的醫療行為,至少絕大多數的牙醫師都會認此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不大,更遑論是要討論以牙齒矯正的方式來治療牙周病了。
|
然而若是我們能作更進一步的深層思考時會發現,其實牙科解剖學組織學早就告訴了我們:牙齒矯正和牙周病治療本就是同源性的醫療行為;因為兩者之間根本的基礎都是在牙周組織上。
|
- 牙周病治療不用多說,本就是以細菌性或是咬合性傷害所造成的牙周組 織破壞為主要的治療目標。
- 而牙齒矯正要能移動位於齒槽骨內的牙根,將牙冠排列整齊,基本上靠的也是牙根周圍的牙周組織在齒槽骨內,因著矯正力量的作用產生所謂的『Bone Apposition & Resorption』,牙根才有辦法位移。不然的話,請矯正醫師試著移動Ankylosed的牙齒看看,就是因為少了這層牙根周圍薄薄的牙周組織,Ankylosed的牙齒就會如八方搬不動的固守在原位。
|
所以基本上矯正和牙周治療的基礎都是在牙周組織上。沒有一個矯正醫師會不希望圍繞在牙根周圍的是一層健康的牙周組織,以方便牙齒的移動。然則當遇有罹患了牙周病同時又有矯正需求的病人時,臨床醫師該如何的處理,以期能在牙周和矯正兩者兼顧之下達成一種雙贏的統合性治療呢?
|
傳統的牙科思維總認為在矯正前的牙周準備工作(Periodontal Preparation)是要將所有的牙周炎性反應均先控制住(Inflammatory Control),且例來的牙周和矯正專科醫師都是將此種的炎性控制定位在牙周囊袋深度的情況之下,矯正醫師才敢安心的進行牙齒矯正,否則就有可能因為牙周發炎與矯正力量的交互影響導致更多的牙周破壞。這似乎是過去幾十年來牙科思維的主流,且頗為根深蒂固。但問題是:”牙周炎性反應控制的良窳與否果真就只是反應在牙周囊袋深度的有無這一個單一的層面上嗎?”其實不然!牙周炎性的有無應是以牙根表面的健康程度為主要的檢視指標。也就是造成牙周病的主要因素:
|
- 『牙菌斑』(Dental Plaque)
- 牙菌斑堆積久了鈣化形成的『牙結石』(Dental Calculus)
- 因為『細菌內毒素』(Bacterial Endotoxin)污染所造成的『變性牙根面』(Diseased Cementum)
|
是這三項感染性因子的存在與否,其實方為檢測牙周組織是否仍處於發炎當中的主要評斷,而不光只是憑藉著囊袋深度的探測而已!以牙周病治療最基本的步驟-『牙結石刮除/牙根整平術』(Scaling/Root Planing)而言,當上述三項病因性物質能夠被徹底地刮除乾淨而令健康且具生理性的牙根面再度呈現出來時,週遭存活的牙周組織細胞以及上皮細胞自然就會再度生長覆蓋上來,除非是因為破壞的深度過深或是時間拖得太久,乃至於牙周細胞不再能夠展現其生理活性;否則在足夠的復原時間之後(通常是術後的六個月左右),不僅僅是囊袋的探測深度會隆低,而且X光片上也會出現伴隨的影像變化-原先被吸收破壞的牙周齒槽骨又逐漸長回來了。若是能夠等得更久,約在一年之後就會看到原先的Infrabony Defect 被填平了。對大多數的牙周破壞而言,這是不需要借重手術處理就可以達到的目標。因此只要能夠將牙根表面的感染性物質徹底清除乾淨,我們其實是把原先囊袋的免疫細胞,此時恰又成為了負責帶動重建牙周組織的修復細胞。
|
而在這個時後,矯正的力量特別是能夠形成牽引力(Traction)的牙根移動,一方面可藉由PDL將牽引的力量傳送到週遭的齒槽骨,利用所謂的”Bone Deposition on the Tension Side”這項原理帶動位於張力區的骨質堆積生成。一方面也因著力量的刺激而對牙周組織內的未分化細胞產生Osteogenic Effect。因此當面對著一個Infrabony Defect ,若是我們能夠將其牙根朝牙冠的方向移動,自然也就可以帶動缺損底部的牙周組織重新生成,將缺損休復填平。這種牙根朝牙冠方向移動的矯正方式就是矯正醫師常用的Extrusion 。其實終其一生,牙齒均保有這種朝向牙冠位移的能力,只是大家對太平常的事物反而容易忽略了,而這個現象就是牙齒的自然萌發。臨床上,當我們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幫助牙周病的治療,先決的條件是得將牙根表面作徹底的清創,不得留有任何殘餘的『牙菌斑』,『牙結石』及『變性牙根面』(Diseased Cementum) ,否則新生成的牙周組織在牙齒移動的過程當中碰上了這些感染性物質又會被分解、破壞,乃至於牙齒越往齒槽骨外的方向移動,其牙周附連也將越少,這就失去了利用牽引的力量帶動其周邊的牙周組織跟著一起生長的原意了。
|
【討論】
|
所以當面臨到矯正和牙周必需合併處理的情況,或是因為嚴重的牙周病造成骨內缺損時,我們其實不應再依循以往固有的想法,而是必需跳脫傳統治療思維的巢臼:不再是要等到全部的牙週囊袋深度都不復存在了,才可以進行矯正的治療。而是即使是在深度的牙周囊袋尚未完全清除時,只要能夠確定牙根的表面是清潔的,乾淨的,無污染且無感染時,其實就可以著手矯正的治療了。而在此時尚未完全修復彌平的牙周骨內瘸缺損,也正好可以利用矯正的牽引力,或是Extrusion,或是Uprighting 來幫忙改善及強化整個牙周病治療的結果。
|
根據我們在美國賓州大學牙周贋復研究所三十年來的臨床治療經驗顯示躕出:在很多傳統上認為必需施行牙周手術,才能達到治療效果的案例,若能善加利用這種徹底的牙周深部清創術並佐以和矯正相輔併行的治療模式,則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甚至連最傳統的『牙周骨切除手術』,都不再見得是必要的治療環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