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植牙新法-鼻竇增高免開刀
(原載於94.11.02. 聯合報)
植牙科技的問世,造福了許多飽受缺牙、無牙之苦和活動假牙適應不良的患者。從90年代初始,植牙醫療以達成穩定的植體與牙骨之整合為發展重點;而至今日,則以追求假牙?復之自然與美觀為主要考量。在不斷尋求突破的當中,應用新材料及新醫技,一根根的植體也可以很牢固地植在以往被視為無條件的牙床上,讓受種者重行拾回那份正常應有的咀嚼感了!
其實當牙齒脫落或拔除後,牙床萎縮也隨即開始。而在一段時間的缺牙後,嚴重的牙骨萎縮,會使骨量不足,無法植牙。這時得以『再生膜』進行『骨質生成術』,讓牙床重行生長厚實,才能進行植牙。這種再生技術的應用,為植牙醫療提供了許多的便利性。可是當碰上了嚴重吸收破壞的上顎後牙區時,再生膜技術便無法施展了,必需進行『鼻竇墊高開刀手術』由鼻腔方位填入骨粉來墊高牙床。因為臼齒牙床的上端即為鼻竇腔,所以上顎牙床就如同卡在鼻腔與口腔間的層夾板,上邊是鼻腔,下邊是口腔的牙床,缺牙久了牙床結構被吸收薄化了,有時甚至僅存3~4mm的薄度,完全無法提供最起碼的植牙骨床深度。
  1. 傳統上面臨了此類『淺薄的上顎牙床』需植牙時,得先將其增厚,而且是從鼻竇區著手。整個療程需經歷『兩階段開刀手術』

    • 第一階段,如同耳鼻喉科的開刀方式從牙床的側邊打開一個洞進入鼻腔內,在其底部填塞人工骨粉墊高鼻竇地基,也就相對得加厚了其下方牙床的頂端。

    • 待6~8個月期滿後,再於增厚的牙顎骨區進行第二次的『牙根植入手術』。但很多長期追蹤的研究卻發現到,人工骨粉會因為捐贈者的年齡、體況及生前的感染病史,有時無法真正轉化融入為受贈者的骨組織,因而會導致失敗的情形發生。

  2. 有鑑於此,植牙醫師乃轉而求取由患者本身口腔內的自體顎骨來作鼻竇的移植充填材料,以提高成功率。所以取骨處會開一個傷口,而植骨處又會是另外一個傷口,傷處範圍廣,且自體骨量通常並不足夠,還是得混合人工骨粉;整個療程既痛苦,時間更是得拉得很長,往往都要一年左右才能完成,殊為不便。

筆者於2005年9月份在美國的牙醫學術期刊(Compendium)上發表研究報告乙篇,以長達八年的追蹤時間,研究如何有效的處理因上顎鼻竇擴張造成其下方牙床骨不足的棘手問題,報告內提出了『改良式鼻竇增高術』。新的改良術式不僅傷口的範圍可以減小,且不必歷經兩次手術,只要於植牙的同時,以特殊的技巧處理鼻腔黏膜將其撐起,就如同頂起個小帳棚般,形成一個密閉空間,讓凝血組織自行充滿其間,成熟後便會轉化成自體骨組織,與再生膜誘導的生成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如此既不必放入他人捐贈的骨粉,又可畢其功於一役地將『牙根植入』『鼻竇增高』同時完成,對患者來講,治療的舒適度會大幅地提昇。
  1. 一般而言,傳統的作法在上顎臼齒區要植牙時,總要求至少得有1.3~1.5公分的牙床高度才可進行。

  2. 而國外的研究更顯示,就算是要施行『鼻竇增高術』也都要有不得少於0.6公分的基本骨量才可行。

  3. 筆者的這篇報告則突破性的提出了若能經過小心而特別的鼻黏膜處理,其實只要0.3~0.4公分便可完成植牙了。

  4. 而現今,我們又更進一步地以『非手術微創方式』進行此種的『鼻竇增高治療』,要把以往傳統第一階段的植入手術都給免除掉,讓接受植牙的患者可遠離開刀的苦楚。